星期五, 6月 29, 2007

提子‧蕃薯‧粟米

提子

這不是用來釀酒的葡萄,只是普通的紅提子。有一次,吃過日本的巨峰提子,顆顆新鮮甘口,很棒。也有一次,我吃了別人所送本來用來釀酒的提子,清新可口。提子,想到紅酒。說起紅酒,又想到昨日的醉酒事件。

昨天中午,回歸十周年聚餐,我的對面正巧是一位豪爽又喜搞氣氛的人,他是另一間公司的國內駐港人員。不幸地,我被鎖定為他的敬酒的目標。一開始是他主動找我乾杯,到後來氣氛正濃,我也興起捨命陪君子的念頭,主動要他乾杯。三瓶十四度的紅酒,我喝了不少。有幾次是一口氣地乾杯。乾杯的一刻很爽,幾杯下肚,開始覺得不妥。那時,我知道自己醉了。

至於後話,保持神秘,大家自己去猜。


蕃薯

蕃薯,又名甘薯、紅薯、俗稱地瓜。過去,蕃薯是窮人的食糧,如今則成為小吃甜品。

冬天,捧著一塊熱烘烘的紫心蕃薯,覺得很幸福;吃飽飯後,吃一碗黃色的蕃薯糖水,很滿足;早上,如果面前有一碗蕃薯粥,也不錯。

幸福與滿足其實並不用辛苦他尋,也不需要花很多錢,寒冬中的熱蕃薯,滋潤的蕃薯糖水,還有那清甜的蕃薯粥,已經能夠帶給我們無限的快樂。

相片中的那個蕃薯太紫了,並不是純正的紫心蕃薯。原始,不經改造的東西還是最好的,那時候,這個蕃薯吃起來的味道還是比不上普通的蕃薯。此刻,我懷念起真正的紫心蕃薯來。


粟米

會長鬍子的食物是甚麼?是...... 沒錯,是粟米。正式來說,粟米應該指的是梁米、小米。不知怎地北方的所講的玉米被南方人稱為粟米。而玉米呢,則又稱為「玉蜀黍」,是五縠雜糧中的一種。

說起粟米,除了它的鬚(穗)外,我們還會想起它的外衣,以及里面的芯。如果將粟米煮熟,鬚有一股清新的氣味,外衣也有粟米香甜氣息,啃完粟米粒,那根粟木棒也很有味道,我們也可以咬得津津有味。

平常你們吃整條粟米時,是怎麼吃的呢?一口一口地咬,還是用手一粒粒地掰?吃完後,又會不會繼續享受粟米棒的滋味呢?


水中花

水花四濺,笑聲滿溢,瀑布聲,歡笑聲......

星期天,鳳大北坑的小瀑布及那個小水潭被我們玩得幾乎翻了天。瀑布激奔而下,奔騰的氣勢,還有那萬鈞之力,令人無法接近。走進去,只能感覺到萬馬之力激湧而下。然而,我們六人,無惧於那激流,視這個瀑布為天然按摩池,在里面玩得不亦樂乎。

究竟是甚麼吸引了她們的注意力呢?答案可能只有她們兩人才知道。又或許,她們玩得太開心早已忘記了。依稀記得她們曾講過看到彩虹,是彩虹嗎?

人與水與合一,與激流墜下之力抗衡?被激流撞擊,應該很刺激吧?在我的相簿中,還有一張他走出激流,摸著頭,靦腆地笑著的模樣呢。

無惧於千鈞之力,奮力向上,發揮男兒本色。是否很有軍人風範?

倚在石旁,悠閒地半躺於水中,享受於寧靜的一刻。此刻,他正在想甚麼?是否正思念著那位在遠處的白衣天使呢?

這張相片有沒有公主出浴的感覺呢?是人魚公主?還是仙界的公主?我所知道的是這位公主每次都戀在水中,久久都不願離開。其實,這位是來自人間的費安娜公主。

 

她正在拍甚麼呢?他正在看甚麼呢?照人者被人照,看人者被人看 ~~


星期四, 6月 21, 2007

恩怨情仇,貴嶼和記隆與和記隆的故事


走進城南道,你或許會驚訝怎麼有這麼多間和記隆餅家,門面差不多,招牌的字體也一模一樣。是同一家族經營,是連鎖店,還是偶然的呢?當了解到故事的背景後,又豈是「唏噓」兩字所能表達。

今年二月初,我們走城南道,進入了這間店鋪。一開始是見到和記隆的招牌,打算順便買一些潮洲餅。跟著又被那個頂著盤子的胖娃娃招牌所吸引,人生何處不是緣,這個商標我曾經見過。店鋪內的裝潢簡潔美觀,令人覺得很舒服。那些餅,小小的一盒就要十二塊錢。我一方面覺得很貴,另一方面則想著它貴是不是有它的原因呢?思量了一陣,還是決定買兩盒餅回去帶給外公。當我準備付款的時候,風拿著一塊黑芝麻草餅放在我嘴邊,一邊竖著拇指,一邊暗示叫我試一口。原來,正當我猶豫著買哪一款餅的時候,他已經買了一塊芝麻軟餅,津津有味地吃著。雖然我對吃並不在行,但就這麼一口,令我腦海中即刻添了疑問。滑而不油膩,口感味道不錯,這家的餅並不簡單。雖然只有一口,但我對這個草餅的印象非常深刻。

 

臨走前,我們還拿了餅店的咭片以及兩張教折摺紙的單張仔細研究。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家餅店的來歷。有那麼一刻,我曾想過這間餅店與我平常在屯門巿廣場以及美食展中買的「和記隆月餅」有沒有關係呢?

走了一陣,我們又見到另一間和記隆餅家。店面的裝潢也好,餅的包裝及款式也好,這一間即刻被之前那間貴嶼和記隆比了下去。起碼這一間沒有令我走進去觀看的意欲。為甚麼同一條街上有兩間和記隆呢?後來我跟曾經住在九龍城的朋友提及,她告訴我說其實有三間和記隆,而貴嶼和記隆才是正牌。

回來後,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了這幾間和記隆至今仍糾纏不清的關係。

以下兩篇報導之中,提及了幾家的恩怨。

成報 ─ 腌尖製出高品質潮州餅食 貴嶼和記隆50年情不變

http://www.singpao.com/20060907/feature/872488.html

壹蘋果車網-
老 字 號 潮 餅 路 意 難 平 【 和 記 隆 】
http://motor.atnext.com/moPrintContent.cfm?article_ID='%23%5C_%3FP%3FO%26!%40%20%20%0A&CAT_ID=18

世事變幻,人生幾何。貴嶼創辦人楊波先生當初應想不到應該屬於自己的店鋪,被人借用招牌後竟然會變成別人的東西,也想不到自己的店最後竟然要改名,在「和記隆」前面加上「貴嶼」兩個字。

此時,我想起「梅林」這個午餐肉品牌的故事。上海梅林辛苦經營的品牌,因為某些原因其他地方也能使用,結果河北梅林、北京梅林...... 各地的梅林質素參差不齊。最終,梅林商標原有著,上海梅林要改包裝,在每個包裝盒上加上「B2」以作識別。

招牌被人借用後,其中一間和記隆的後人竟然將「和記隆」在飽餅類注冊了商標,「和記隆」成為別人的商標。因為有人在先注冊了「和記隆」的商標,貴嶼和記隆在2003年申請的「貴嶼和記隆」商標注冊,也只能地將申請分拆成文具及玩具類別的申請與飽餅食品類別的申請。最終,文具及玩具類別的申請成功注冊,飽餅食品類別的申請則無奈地被撤。

和記隆的店鋪本應屬於楊波先生,貴嶼是潮汕的一個鎭名,因為楊波先生來自貴嶼,當他初來香港時,別人稱他為「貴嶼仔」。「貴嶼和記隆」因此而來。

前代的恩恩怨怨,如今並沒有因為「貴嶼和記隆」的改名,以及在食品類別的商標申請被撤回而劃上句號。貴嶼和記隆的後代努力地經營著父輩的產業,並將其發揚光大。那一口芝麻草餅,還有和記隆餅家的故事,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正所謂「真金不怕洪爐火」,如果你們下次去九龍城的話,記得買一塊貴嶼和記隆的餅試一下。

貴嶼和記隆公司網頁
http://www.kywkl.com/CHI/chi-about.htm


星期一, 6月 11, 2007

開平之旅 - 碉樓篇

開平,位於廣東省江門巿,是著名的僑鄉。由於地處低洼,容易有洪水為患,又因歸國華僑以及僑胞家眷生活較為富裕,很容易成為土匪搶掠的目標。尤其是在軍閥割據、抗日戰爭的時代,開平人飽受外敵入侵的困擾,碉樓則成為了他們防禦及抗爭的壁壘。據說以前開平有三千多座碉樓,如今仍餘留一千八百多座碉樓,星羅密佈於開平巿內。

假如沒有洪水,假如沒有土匪,假如沒有那些天災人禍,碉樓應該不會存在吧?在現今和平的年代,那些日漸殘舊的碉樓已完成它們的歷史使命,成為古蹟。

2007年6月10日早上,我們乘上了往義祠的公共汽車,展開了尋訪開平碉樓之旅。

路邊的風景

 

我們在公路旁的小道一邊漫步,一邊欣賞路邊風景。遙遙望去,綠油油稻田的盡處是一幢幢的碉樓及民居。水稻充滿盎然的生機,然而碉樓卻已人去樓空,殘破瘳落。伴隨著歲月的增長,碉樓不斷地衰老,而四周的水稻卻一年幾耕地持續著。這里很美,美的是那種環境,那種農村獨有的寧謐氣氛,那寬闊的公路,公路旁高聳的樹木,還有周遭受到照顧的花花草草。

立園

 

 

 

立園主人雖然已移居國外,仍寄心故鄉,掛心著故居。因此,將立園捐給巿政府,使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座歷史見證的建築物及公園。家境雖然富裕,生活卻不得安寧。樓宇中甚麼都齊備,卻無法寬心地呼吸外邊的空氣。是甚麼惹得禍呢?當時的社會環境?洪水?土匪?戰爭?財富?還是...... 

潭溪村

屹立於村門口的這座碉樓,應該具有更樓及防禦的功能吧?

 

這座建築物不知道算不算碉樓呢?兩層的樓房,生鏽的鐵窗,還有那深鎖的門。不過,其中一道門前貼著紅色的對聯,應該仍有人居住吧?

雖然僅一點點,我們仍能見到旁邊紅邊白牆的新式建築物。鄉村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經過歲月洗禮的這座樓宇過去曾有著甚麼故事,在將來又會具有怎樣的命運呢?

自立村

  
 



 

如果有選擇,相信沒有人喜歡住在封閉的碉樓之中。碉樓被雜草樹木環繞,應該一早就被主人所遺棄了吧?自立村的碉樓零零散散地分佈在村子之中,村子內一片綠茵,一幢幢的碉樓屹立於草地之上,挺有別國的風情。

強亞村


 



  



 




大部分碉樓仿歐洲古堡以及其他建築物建成,三層或四層,方方正正,頂層邊緣有一些雕花。村子外圍是四四方方的碉樓,而村子之中還有不少蘆居。主人給他們起了很雅緻的名字,「碩蘆」、「開蘆」.... 然後將名字刻在頂層屋簷正中間。碉樓像西方的堡壘,蘆居則像中國的樓宇。其實名字也好,形狀也好,碉樓也好,蘆居也好,我們每個人最渴望的應該是安居樂業,生活無憂吧?眼前所見這些建築物已凋零破落,村中偶爾見到一兩個老婦人。碉樓及蘆居對於她們來說,意義又是甚麼呢?

方氏燈塔


當我們走出自力村,沿著公路向前走了很久,終於去到路口等公共汽車的地方。站著等車的時候,這個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雖然不知道名字,但我認得這座塔。在立園其中一幢別墅的相片展中,有很多這個塔的相片,白天、黃昏、雲霧中、黑夜..... 同一座塔,在不同的天氣及時間呈現不同的形態。於是,我找個位置照了兩張相片。後來,我見到路口有兩個指示牌,自力村及方式燈塔。那個塔是方式燈塔嗎?我們與一起等車的男孩間的談話,證實了我的想法。相較於我們從自力村走出來的路,這個燈塔近多了,因為正在等著公共汽車,所以到塔那邊看看的念頭僅是一閃而過,並沒有實踐。

方氏燈塔是一座更樓,周圍一片空曠,顯著有點孤清。歷史總是殘酷的,一些承載著過去,對於現今的我們來說是淒美的東西,背後包含的是更多的滄桑與磨難,碉樓如是,方氏燈塔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