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30, 2008

金融海嘯的成因


1.信貸評級機構


以往借貸需要有抵押品,如今信貸評級機構給投資公司評分,這些投資公司可以不需抵押,只憑信用就借到錢。記得嗎,雷曼的美房貸抵押債券的評級可是AAA。


2.衍生工具


Accumulator, 俗名為"I Kill you later"。事實上,除了accumulator  之外,還有許多有槓桿的衍生工具。帳面估計,全球衍生投資工具的巿場總值為516兆美元,差不多是全球生產總值的10倍。是誰建立這些衍生工具呢?是對沖基金。最近幾天的大跌及大升巿,據聞又是對沖基金的傑作。有人還記得1995年霸菱事件嗎?一間銀行居然因為神奇小子李森投機衍生工具而倒閉,1998年對沖基金LTCM幾乎令全球金融巿場崩潰。


3.風險轉移工具


信用違約交換 (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最近成為一個熱門名詞。CDS發展至今不足十年,全球的CDS契約名目金額已高達62兆美元,厲害吧?而美國國債是10億兆,早前的救巿資金是7000億,即是0.7兆。


究竟CDS是甚麼東東?它是一種風險轉移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買方(主要是銀行或保險商)因持有高風險債券或授信,會向賣方(債券或授信保險商)定期支付固定成本,換取信貸保護。賣方在獲得固定收益後,有責任在債券或授信發生違約事件時,支付賣方因事件所造成的損失。


美國政府鼓勵美國人買房子,買不起房子的人也能夠買到房住,買得起房子的人也可以將房子抵押,再買多一套房投資。由於房價不斷上升,美國人掙到錢還給銀行利息,而銀行及保險公司也可以將風險包裝成產品賣給其他銀行掙錢。由於這些風險變成合約由第三者承保,而第三者又可能將風險包裝由第四者承保.... 一環扣一環地。房價持續上升時,每個人都享受者投資的成果,可是一旦違約的人多了,直到損失大得承受不了,唯一的路就是破產。


這個世界有蜜糖自然會有蜜蜂飛過來,完美的包裝令人以為這些是必攢的東西,再向全世界推銷。到底這些風險承擔合約在全球的滲透力有多大?給大家一個參考,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持有1,518億及1,914億美元的雷曼債券。


....


最近見到有人提及美國的次按2號,信用咭危機。似乎不少人等著次按2號的爆發,可是次按1號似乎還未解決喎。這個世界,從此開始多事了。


1 則留言:

F 說...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