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8, 2008

錢究竟去了哪?


今天有人問我,現在幾乎個個人都輸錢,各國家的政府都要不斷地放錢進去,有人輸必然有人贏,究竟錢去了哪里呢?


如果有一筆現金,這筆錢可能去到甲君手中,也可能去到乙君手中,無論去到甲或者乙,又或者是第三者手中,錢的總數是不變的。


可是,我們忘記了除了現金外,還有按揭與借貸這麼一回事,而且現今社會除了按揭與借貸外,還多了更多包含槓桿的衍生工具。銀行的儲備現金可能僅是百分之二十左右,他們對外借貸或投資的金錢有可能向其他銀行借出來的。甲君向銀行A按揭買了層樓,而銀行A拿著甲君的按揭再向銀行C借錢,銀行C也可以再向銀行D借錢。此外,甲君又可以用他的樓做二按或者三按,這樣甲君除了樓外,又有現金可花,這筆錢可以用來消費,也可以用來再投資。


原先只是一層樓,但這層樓所交易出來的東西,卻好像是無限大似的。若果銀行與銀行間的交易除了利息外,還有了摃捍,那麼輸或贏,並非一倍那麼簡單,可能是幾倍或以上了。


為甚麼股巿會升,因為大家都爭著買股票,而銀行或投資公司也不斷地借貸去買股票,這些錢,並非真正的錢組成,而是一張又一張的合約所構建而成。五個樽蓋十個樽,很快變成三個樽蓋十個樽,又再變成兩個樽蓋十個樽...... 當蓋無可蓋時,只能選擇破產一途,那些合約沒有了,帳面上的錢變成了廢紙。


再回去故事的起首,若甲君無法供這層樓的話,銀行的損失不僅是按揭的錢,還有以這份按揭做擔保的其他借貸。在這件事情當中,牽涉的不僅是銀行A,還包括了銀行B, 銀行C, 銀行D....... 因為這層樓而發大了的餅,餅的原身沒有了,整個餅也如泡沫般消失,剩下的只是這層樓,也即是原抵押品。


這幾年股巿為甚麼會一直上升,因為有人買股票,股票的發行量大了,買股票的人也多了。可是買股票的人除了散戶外,最多的是我們口中的大戶,那些大戶是誰?是基金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還有銀行。而基金公司、投資公司以及銀行的錢又是哪來的呢?除了存戶或者投資者的錢外,還有那些以抵押品做擔保的借貸。


借貸有期限,期限內要還錢,而這又去到兩個樽蓋十個樽的故事。因為要贖回這些產品,手上現金肯定不夠,只能向其他銀行再借錢。若有些合約因為抵押出事而變成廢紙,而其他銀行都自身難保不肯借錢,唯有CALL LOAN,或者變賣資產了,其中包括手上的股票。


錢究竟去了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引申問題:


各國政府救巿的意義何在?


如果不救這些投資銀行的話,銀行倒閉,整個金融體系也會出事。可是救巿呢,就要維持這塊已發大的餅,就如走進黑洞中,你不知道這塊餅已發得有多大。


為甚麼冰島、南韓、巴基斯坦這些國家面臨破產危機?


金融海嘯,民間機構、銀行等過度的投資;過度倚賴海外投資國家的外匯儲備大幅縮水;銀行放款遠高於存款;赤字與貿易逆差令貨幣貶值。債務高於收入,債務到期,就要還錢,無法還錢於人,就要破產,資產可能要被債權人接收。


2 則留言:

Kelvin 說...

我常有疑問點解啲錢蒸發哂 看你一文,終了解了 謝謝

溶冰 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