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馬鞍山郊野公園旁的公路直上,可以見到山上有一條村落 ─ 馬鞍山村。相信沒有多少人知道馬鞍山曾經是鐵礦產區,不少礦工及礦工家屬居住在這座村落之中。如今,那些鐵礦已採竭多年,村子日漸寥落,年輕一代已遷出,只剩下年邁體弱的公公婆婆留守於此。
村屋沿山而建,村中的道路則是七彎八拐的階梯。村民用的是罐裝石油氣者桶裝火水煮食,這些石油氣並不能直接送達村民家中,也無法開車或者推小車上去。只能一罐罐地沿石階搬上山中的居所,而用完的空石油氣罐也要一罐罐地抬下山去。這些石油氣罐對於年輕人來說已十分吃力,更何況是已屇花甲的公公婆婆呢。自零二年起我參加了一個組織,同時也定期地參與這個組織所負責的搬石油氣義工活動,負責幫那些公公婆婆將石油氣搬到家中。
我們在路邊小屋中喝過許多杯波叔用泉水沖泡的熱茶,在通往村子的石橋走了不少遍,在那些石階上也留下不少的腳印,公公婆婆們客氣及熱情的態度仍然不變,唏噓的是他們日漸衰老,我們要送的石油氣以及食物越來越少。
馬鞍山歲月─當年情,80年代的蛻變
http://mos.hk/book_onshan/newpart1l.htm
馬鞍山風物誌 – 礦業興衰
http://www.maonshan.hk/book_miningstory/I.htm
4 則留言:
咦,這馬鞍村倒像是我們上星期行山尾段經過的村莊呢!
ARM ARM回應左你的 從皇后碼頭與中環碼頭說起 的BLOG,就看到你新POST出來的這個BLOG… 不禁想:人們為建築物這些死物的去留爭持不下,浪費時間金錢人力物力;LEE度就有市民需要的村落面臨清拆,活生生的打造那些死物的人就得不到資援… 係資源錯配﹖人力錯配﹖ 定係當權者的思想錯配﹖
sloth,馬鞍山村山頂係可以通到鹿巢石林,我諗應該係同一個村莊了。 Beari, 我都認同應該重視在生的人多D ~~ 係我地的社會之中有唔少被遺忘的一群,小小資源對佢地幫助都好大。
因為喜歡行山,也喜歡馬鞍山的風光和杜鵑花,所以經常在馬鞍山出沒,不過倒沒想過入村看看,因為怕村狗. 馬鞍山的採礦歷史也知道一點點,早年也入探過廢礦洞,彎曲山腰仍然有舊礦車鐵路的遺跡.
發佈留言